2005年,冯小刚和张国立联合提议,建议恢复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易中天第一个站出来怒怼:你俩先试试把亂竈龜鬱这四个繁体字写出来,看看行不行?冯、张二人被呛得哑口无言,直言是自己考虑欠妥了,此后再也没有提过这档子事,2017年,歌手陈柯宇自己填词谱曲,推出了一首网络流行曲生僻字,这首歌在当年登上了湖南卫视的春晚,之后又连续在网络上爆火了一两年。
现在的教育,对于生僻字的关注度确实不够高。同时,还顺带反映了另外一种汉字形式的问题,即繁体字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其实国家停用繁体字的时间并不久远,在七十年之前,繁体字还是国内的通用汉字。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为了提高识字率,以及方便群众们接受教育,文化部就将大部分书写难度高的繁体字给简化了,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简体字。
1、因欧阳修而得名的建筑因欧阳修而得名的建筑是醉翁亭。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醉翁亭记》初刻于宝宋斋石碑。醉翁亭简介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醉翁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2、书法名词求具体解释□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
”王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