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5号,是我离家的55天了,戒酒55天了,昨天晚上到的通化,由于一直走底道,从丹东到通化全程山路,几乎全是上下坡,几乎全是弯道,胳膊都酸了,但是一路的景色,真的很美,青山绿水的,到了通化晚上了,就没更新,早早就睡觉了。早晨起来找地方吃早点,吃过早饭,这有个叫玉皇山的地方,就去看了看,早晨的通化浑江边看太阳升起,确实挺美。

笔画写法点:从左上向右下方轻落笔,接着重按笔,然后向点的尖部方向快速提收。(提收慢了,收笔会收到点的尖部,这种绕圈子的写法是不对的),这样写出的点画,其收笔处有一浓墨点儿,使之有粗细,轻重变化。横折折撇:此笔画在别处用时,有两个明显的方折.但在组成走之旁时,一般保留第一折,而后面的折撇写得自然圆转.假如把这一笔画的横遮住,

辶(读chuò)是汉字偏旁,传统印刷体“⻍”,而简体去掉一点。手写体作“⻎”。源于“辵”字(chuò,字义有忽走忽跳的意思)。“⻌”书写起很像“之”字,故俗称为“走之旁”,或“走之底”。字例如“进”“退”辶,音chuò。部首即为本身“辶”,3画。同“辵(chuò)”,“辵”字意为乍行乍止,忽走忽停。作为部首时写作“辶”。

走之底注意平捺的方向变化。如果类似楷书的行楷,则写成一波三折的样子;如果快写行书行草,则是可以一笔带过,不必讲究一波三折。扩展:写好行书的方法:1、大小长短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

2、平正欹侧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3、减省连结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3、走之底的写法在日常生活中走之底的字很常见,但是走之底的字怎么也写不好看,那么走之底怎么才能写好看?走之底难点在于对后两个笔画的把握上,因为这两个笔画是由数段似直还曲的线条组合成的,一不小心,就容易书写走形。首先,了解走之底,“走”在古代代表跑,跑步时人体前倾,故写走之底时可以微微前倾,使走之底充满活力,或者是书写走之底让其显的成熟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