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隶书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其四曰佐书是也。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

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隶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若尔,则隶法当先于大篆矣。案胡公者,齐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计一百余年,当周穆王时也。又二百余岁,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余载,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应隶书而效小篆。然程邈所造书籍共传,郦道元之说未可凭也。案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汉陈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为河南太守,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创开隶书之善也。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篆的发展派生出了小篆和古隶,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了惟一的官体文字。隶变的对象集中到小篆上,小篆开始担任尚未成熟的古隶的新母体。古隶为民间俗体文字,历史上的任何俗体都是以正体为变革对象的。小篆的规范统一促使古隶以小篆为变革对象,加快了隶变过程,使隶书迅速成熟起来。这种字体将大小篆进行了简化,将复杂的部分去掉了,然后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汉代的时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关于隶书前人的论述:”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说文解字序》“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庾肩吾《书品》“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云:‘四曰佐书’是也。
3、隶书的成就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其代表作是:《石门颂》。《石门颂》以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是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