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尤其是大狂草的书法写出来最好看。为什么?因为书法是一种借用毛笔字的形式来反映天人合一景象的大气象艺术,为什么?因为梁武帝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郝经说: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翁方纲说: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当然,要能看懂草书才能领略奥妙。

简述如下:草书的产生于东汉,历朝历代出过许多的草书大家。东汉至三国张芝,代表作《草书帖》;西晋索靖,代表作《出师颂》(章草);东晋(书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书代表作《初月帖》;唐朝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唐朝怀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杨凝式,代表作《新不虚词》;宋朝黄庭坚,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元朝赵孟頫,代表作《草书千字文》明朝宋克,代表作《急就章》;

1、张芝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2、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狂草书法代表人物是张旭。张旭勤于观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是流于表象,两是深入其中,并从中受益。他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所以,他在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上找到了契合点,而不是闭门造车,张旭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初唐人物于一身,然后,打通他们,使之风格统一,又自出新意,才使得他的狂草艺术达到了高峰。
张旭的这一思想在中国书法史留下了浓重的印迹,后代在观察自然,在观察生活方面,代不乏人,像颜正卿观夏云、观屋漏痕。在张旭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迹都可能有他的闪光点,有他能打动你乃至深入人心的地方,都可以是师法的对象,都是能激起灵感的源泉,他的这一观点,从颜真卿所著《述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得以印证。张旭从“担夫争道”中丰富了布白的构想,从“闻鼓吹”中得到了笔法节秦的启发,从“剑器舞”中找到了飘忽多变的狂草书法神韵之所在,书法有了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