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草书王屋图并诗卷,虽纵逸奔放,但多沉静稳健,少缠绕多顿挫。王铎草书长卷王屋图并诗卷,此草书是王铎56岁为其画王屋山居图所作,此卷草书用墨苍润,行笔峻爽遒劲,布白参差错落,纵逸之中含有稳健,沉郁之中富有灵性,从中可以看出他集数十年的功力,融会二王、李北海、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俯于一炉的化境,可谓是风樯阵马,笔走龙蛇,后人鲜有至者。

1、高闲晚唐僧人,乌程(吴兴)人。自幼出家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住四明、荐福等寺。学张旭,工草书,名冠一时。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闲上人序》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说其书有张旭之心。2、陈绎曾元代元统、至正年间书法家。字伯敷,一作伯孚,处州(今浙江丽水)人。虽然有些口吃,但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整段整段地背诵,文辞汪洋浩博,且善真草篆书,分撰《辽史》。

尤善飞白,如尘缕游丝,秋蝉春蝶。3、贺知章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4、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3、“的”字的草书怎么写1)【的】草书的几种写法【的】字的方正字迹邢体草书简体写法【的】字的钟齐流江硬笔草体写法【的】字的金梅毛草书写法【的】字的书体坊米芾体写法【的】字的方正大草简体写法2)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