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圣教序,王羲之行书圣教序

赵孟頫写了上千遍的行书,与王羲之不分上下,至今书法界无人超越!书法史上有一件作品,被后人视为行书圣经,它就是唐代僧人怀仁用二十多年时间集成的圣教序。这件作品中有的字直接摘自王羲之法帖,而帖中没有的,就进行偏旁部首重组,总计一千九百多字,这一千九百字成了后世书家的必修课,凡是名声在外的大书法家,都临摹此帖,米芾的方圆庵记,就被称为圣教序集字版。

行书圣教序

如果说唐代书法家能得到王羲之真传的,还有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到了宋代就寥寥无几了,米芾、宋高宗赵构、张即之,不过二三人。赵孟頫的书法初学赵构、张即之,面对尚意书风和颜真卿风格的字盛行书坛,他与鲜于枢等人,高举书法复古的旗帜,将重振魏晋笔法视为自己的责任。因此,赵孟頫在楷书上临黄庭乐毅,草书上学十七帖,行书上更是将圣教序作为自己的案头书。

行书圣教序1、王羲之圣教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圣教序是我国唐太宗创作出来的文学代表作品,他这部作品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由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法字体制作成碑帖。那么,关于王羲之圣教序这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圣教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圣教序的介绍《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行书圣教序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行书圣教序2、如何临习王羲之行书《圣教序》

临的越像越好。《圣教序》与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书相比,属于用笔丰富、结字变化较大的行书,较为难学。拙见以为它虽然是行书里的名碑,却不适合初涉行书的人学习。按照事物发展从易到难的规律来说,待到对毛笔有较好的控制力、对汉字结构有较深的理解力时,再来学习《圣教序》效果会更好。否则难窥其精髓。学习书法主要靠“临”和“悟”,行书也不例外。

所以一般不采用“摹”,而用“临”的方法。临帖又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种,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就要求对临时,观察要仔细,写得要像,不能像抄书一样,从前到后一遍一遍的抄,抄完多遍后,脑子里对帖没留下什么印象,根本是为完成数量不加思索的抄,这就不是好方法。如果为体会帖的总体风格、特点及章法的变化,偶尔使用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