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早上翻到之前在地摊买的一夲篆书集唐诗,想再次临习一下,发现作者用小篆写的唐王勃的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况字小篆竟然写错了,况在篆书中是写成三点水的,这本字帖却写成两点水!如果我对小篆没学可过,肯定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对从来没学习过篆书的人,这是否是误人子弟?让爱好者误入歧途。

比如啼字,篆书就要写成口边带厂带虎字,前字则要写成上下结构,上面写止,下面写舟。帆字则要写成左右结构,左马右风。如果标新立异,自我独创,那就不叫篆书了!这夲字帖错误之处不少!不慎买到的朋友临习此帖时要注意纠正改错!这样才能去粗取精,锐意精进现在编书者的水平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些是追名逐利,这些人往往会被唾弃!作为传道授业,则要精益求精,不能误人子弟!

问题一:风的甲骨文怎么写?风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其实网上有在线字体转换的。隶书“风”字的写法是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的起源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的创作要点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