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平创作的行书团扇作品中国梦,右侧小字行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城乡美丽。右侧上方闲章:求索不止,圆扇规格:直径33cm,售价:300元,行书作品海纳百川,作品右侧上方闲章:求索不止。未装裱的作品规格:138cmx69cm,售价:600元,这里我用电脑软件简易装裱了一下。

应该是楷书吧,自魏晋盛行,一直延续至今。而行书和草书作为楷书的辅助性字体,在日常书写中一般采用行书。书的话应该是宋体吧!元不清楚明开始印刷术就很发达了而宋体易于雕刻被广泛用于印刷中。去百科看看吧。宋朝以后应该常用楷书。秦朝,以篆书为兴,如李斯等。汉朝,隶书最鼎盛的时期,如《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等三国时期,同样,以章草和隶书为兴。

晋,以行书和草书为盛,涌现出了王氏家族(王羲之,王献之等)的辉煌人物,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朝之后到唐朝之前,这段时期战乱更迭,各种书体都较为兴盛。唐朝,以楷书为主,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宋朝,主要以行书和楷书为盛,代表人物有苏轼等。元明,应该是行书,如元朝赵孟頫《洛神赋》《与山巨源绝交书》如明朝王铎,董其昌等清朝,虽然依然以行书为胜。

与题目相比,作品内文书法在严守法度的前提下,用笔、结体要随意、富有变化得多,表现为:下笔或轻灵如“高峰”、“戊戌”,或圆浑如“号”、“梦”、“宿”、“才”、“僧”等;结体或平正如“原”、“江”、“俗”、“乘”、“襁褓”等,或险峻如“遇”、“游”、“出”等;精神或外张如“人”、“爱”、“投”等,或内敛如“徐”、“孕”、“宋”、“之”等。
特别是在第七行之后,用笔更为洒脱,变化也更为自然,下笔的轻重、行笔的疾速、上下左右之间的呼应、映带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行云流水、清风朗月,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赵孟頫的这件《高峰禅师行状》在明嘉靖年间曾藏于韩世能、逢禧父子手中,清末归入蔡世松、宫尔铎之手,后归徐宗浩,《东图玄观》对此卷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