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吴让之(吴熙载)的篆书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雄浑——婀娜吴昌硕评吴让之:让翁书画下笔谨严,风韵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矩。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学生,包世臣又是邓石如的学生,可以说,篆书家们用一辈子在:拉一根线条,追求目标:理想中的线条质量。契合自己的性情,越来越轻松自然,吴让之的篆书线条:细、柔、净、润。

自初唐至包先生,凡几辈,自必以篆分为骨气。篆则毫聚,分则毫铺,皆见北碑。南朝亦共守此法,唯韵不同。墨色的变化,从属于审美,从属于书写者的心灵感觉。书法如生命。生命怎能缺水,渴笔。吴让之的篆书线条,温润如玉。线条映现了书写者的审美、性情。吴让之线条特点其一、加强了提按的变化。其二、分解线条,以隶书笔法写篆,强化笔触。其三、倒薤笔法,倒薤出锋更见飘逸。

一、篆书的产生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

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二、篆书的特征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概述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