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书教学。田蕴章教授教书法,行书的西字上面一横已经变成了一个比较短的横或者是一个点,先写慢的,比较大家看的清楚的,这样西字写快了以后忧思就会反应的比较明显,因为速度快就经常出现非白,关于非白的问题再向大家解释一句,在楷书当中是不讲究非白,尽量少用非白或者不用非白,因为你在楷书当中过多的用非白就显它不严肃,显得它凌乱。

因为性笔快就难免出现非白。出现这种非白在行书当中一方面是需要的,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多的强求,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在楷书当中叫章节少用非白。再写一西字,看点力点也可以,这行再略长一点也可以,也未尝不可。行书具有比较宽松的一种放松。但是西字基本上要注意和楷书之间的关系,说再写横长一些,需要么?这样写一写,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写的显得笨重一点,特别显得笨重一点。

行书,读作xíngshū,声母x、sh,韵母ing、u,声调二声、一声。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宣和书谱》亦说:“自隶法扫地,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者,行书有焉。”行书既没有像正书那样规矩繁难,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难认的弊病,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所以笔札函牍,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学书,亦特别重视此体。久之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

世人将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和李建中《土母帖》依次排为称为天下十大行书。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